P1040223

▲ 大英博物館內的羅塞塔石真品(2013年攝)

 

埃及博物館內禁止拍照,連相機都不允許帶入室內。這樣的規定總是令我又愛又恨――遺憾於無法用鏡頭記錄雙眼所看見的畫面,卻又頗為慶幸:一來不再手忙腳亂,能夠專心致志地聽解說、看展品;二來,無須被擠在圍著展品拍照的人群之中,逛起來輕鬆寫意許多。 

入館後,我們戴上導覽耳機,首先來到羅塞塔石碑(Rosetta Stone)之前。這是整座博物館唯一不是真品的收藏。當地導遊此番「豪語」,搭配館內數量極豐的展品,盡顯另類的埃及式文明古國氣魄――這座博物館可是有數十萬件的藏品啊!

 

P1040219

▲ 大英博物館內的羅塞塔石真品(2013年攝)

P1040221

▲ 大英博物館內的羅塞塔石真品(2013年攝)

 

羅塞塔石碑真品如今藏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內。過去三度造訪大英博物館,我也曾有幸目睹這塊對於埃及考古、歷史極其重要的石碑真容。我看過它、走過它、站在它面前與它面面相覷,拍下它的模樣,認真地讀過導覽說明文字,卻始終不曾真正將它放在心上,更未確切地認識到這塊黑黝黝石頭的價值(不就是又一件好幾千年的、刻了象形文字的石頭而已嘛)。甚至在那個當下,我人已至開羅,立在埃及博物館中聽著講解,所懷抱的感受也依然是非常表層的。隨著行程一天天地走,一間一間神廟、一座一座古蹟這樣看下來,逐漸認識了那些字母、那些神祇、那些前人不可思議的智慧所遺留的痕跡,此時再回頭去思考那塊刻滿文字的黑色花崗岩的意義,突然之間就覺得情感豐沛,滿懷感激。

 

西元1798年,拿破崙率領法軍東征埃及,隨軍的除了槍砲兵器外,還有數量龐大的書籍(囊括文學、哲學、科學、宗教、地理等領域,其中亦包括了《可蘭經》)以及多達上百名學者。1799年7月15日,一名法軍上尉在埃及一座港口城市羅塞塔(Rosetta;今稱Rashid)以北數英里處發現了一塊刻有碑文的黑色石板。這塊大石被運往開羅,交至拿破崙設立的「埃及研究所」(Institut d'Égypte)學者手中。之後,隨著英法交戰,法軍撤離埃及,羅塞塔石碑終落入英軍手中,運回了英國,以英王喬治三世之名捐給博物館,至今仍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、最珍貴的收藏之一,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96年,法老托勒密五世(Ptolemy V)時期。

 

Francois-Louis-Joseph_Watteau_001

▲  金字塔戰役(圖片來源:wiki)

 

這些都是動手Google就能查到的歷史,在此僅結合參考資料與導覽內容概略整理,作為我自己的旅遊筆記背景資料。

 

至於這塊石碑究竟為什麼如此重要?

它是三語對照。

 

說來似乎輕描淡寫,沒什麼大不了的;但對於研究學者而言,這是無可比擬的珍貴資料――羅塞塔石上的碑文由三種語言所組成,由上至下分別是埃及象形文字(Hieroglyphic,又稱聖書體)、古埃及文(Demotic,又稱世俗體;有學者另稱其為「科普特草書」(cursive Coptic),認為它與之後科普特語有關)、以及古希臘文。

正是因為這塊石碑的出土,考古學家有了可用來相互參照的文本。經過包括英國學者托馬斯·楊(Thomas Young)、法國學者商博良(Jean-François Champollion)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鑽研摸索,終解譯出早已失傳的文字,令後世得以一窺古埃及文明與語言之堂奧。

126

▲ 攝於菲萊島上Isis神廟

 

羅塞塔石作為解譯古埃及象形文字、乃至於揭開古埃及歷史、文化、語言等面向皆具有劃時代性的意義;也因此,它的歸屬一直引發爭議。許多人曾公開呼籲,爭取讓它「重歸故土」,回到埃及。但也有人認為,對於這些珍貴的古蹟文物,埃及政府無法善盡保護、保管之責。

我也曾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――於情於理,將原本屬於埃及的東西還給埃及,似乎是合於邏輯也是義不容辭的一件事情。但以埃及人這樣率性的霸氣,珍貴文物又確實…好像不太保險?要是再被暴亂份子給破壞了,或是保存不當受損了,豈不是很可惜?

然而,那幾日我踏在埃及的馬路上,看著黃沙染滿街角、屋簷,包著頭巾的男子三三兩兩聚在桌邊抽著水煙,汽車從神廟前呼嘯而過,喇叭聲、小販的叫賣聲,與殿前所矗立的數千年的雕塑交鞣成一種極其矛盾卻又和諧的景象,彷彿是埃及獨有,與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盡相同。

P1260572

▲ 攝於Edfu

 

P1260587

▲ 攝於Edfu

 

如果――如果當初留下古蹟文物的古埃及人,其實寧可讓他們的後代用這種最自然、最不矯飾的方式來對待這些東西呢?文物的破壞固然令人遺憾,但孰是孰非,恐非三言兩語得以辨清。羅塞塔石、乃至於其他離鄉背井、流落世界各地的,埃及與埃及以外的文物,是否皆應返鄉歸根,我沒有答案;只能希望在不久後的未來,有具有足夠智慧與勇氣的人,能給出兩全其美的、雙贏的解答。 

回到羅塞塔石本身。在埃及這幾日,看得越多,就越感謝那一面石碑,以及所有為它付出心血與時光的人們。若說沒有尼羅河,就沒有埃及;那麼,沒有羅塞塔石碑,不知古埃及多少故事與歷史、傳奇與知識,將湮埋黃沙之下。數千年的上古文字很可能將長嵌石壁,清清冷冷,與如今的我們相對而不相識,就此湮滅沈寂...那一塊黑色石碑並不壯觀,不過半人多高,一點也不起眼;然而它卻賦予了埃及眾多壯闊無匹的古蹟文物各自的故事與背景,讓那些矗立千年的遺跡,重新有了話語權――一場現代的開口儀式,現代的Opening of Mouth。

 

P1260377

▲ 攝於Kom Ombo雙神神廟

P1260379

▲ 攝於Kom Ombo雙神神廟

arrow
arrow

    小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